),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你怎么来看这样的一个现象? 陈志武:实际上人类社会从有定居农耕以来,历来的规律是财产性收入、资产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他的研究发现,消费金融让美国人的财务纪律变得更好,家庭理财的做法、观念甚至职业,就这样子被催生出来了。
传统行业的寡头公司,他们增长速度不一定很高,但是会非常可靠,非常持续。陈志武:是的,是为了帮爱情找个落脚点、找个归宿。Q6:如果婚姻制度消失的话,那么家庭的组织形式会是什么? 陈志武:人类的婚姻会转型,但是家庭的组织会越来越可能会淡化的 进入 陈志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 婚姻制度 。像在中文里面原来是有爱,也有情,但是跟我们现在讲到的爱情不是一样的。Q2:现在人都很缺乏安全感,你觉得安全感的来源在哪里呢? 陈志武:变化。
因为没有财务自由,就像我们中国人早就说的,人为三斗米折腰,意思就如此,如果你连饭都没有吃的,生活没有保障,在那种情况下,人的尊严、个人的理直气壮、个人的人格,这些就没办法支撑得住的。如果他们目前工资还没到位,未来收入增长的前景很好,这些工具对于缓和他们的收入更多在未来,但消费更多在今天的矛盾,可以贡献很多。他们说你还不如学金融,这样的话又可以用上数学,又是跟钱、跟经济打交道,所以后来我就试一试,试了以后发现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个领域。
马腾:说起财产性收入我们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说每年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比如说今年又做了科创板,各种各样的板,主板、科创板、战略新兴板,还有中小板,好多板。在这个时候,不仅仅让自己的公司在美国或其他国家上市,也应该考虑在(中国)香港甚至内地上市,这样,不管未来地缘政治往哪个方向走,自己公司融资的来源、融资的渠道和给自己的公司业绩和发展方向商业模式做评估、做判断的场景,不是只依赖某一个股市、只依赖某一个资本市场,而是依赖多个股票市场,把整个公司未来的发展降低一些风险。但是,这种长期承诺,就是我们说的海誓山盟、白头到老,这些承诺是不是能够兑现呢?这是每个人,不管是准备要结婚还是已经结婚的人,心里面总是没法百分之百地说对方的承诺今后肯定不用去担心。如果你花一千块钱买的西服更加体面,更加表现你已经实现的这些成功的话,你做销售的时候,你去找工作的时候,成功的概率都可以提升很多。
我说这个话有一个前提条件,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要发展得很好,而不是让资本市场变成一个劣币驱赶良币的地方。但是爱情除了动物本能的异性相吸反应之外,还有心灵沟通和交流的维度,既有肉体的又有思想与精神的,这两个不同维度构成了我们今天讲到的浪漫意义上的爱情。
我们经常说你是赶上了好的机会,你买了房,或者买了一只比较好的股票,财富增值要远远超过你埋头苦干,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收入。陈志武:是的,是为了帮爱情找个落脚点、找个归宿。这样一来,就反映了因为资产定价、股市的定价完全错位了后,把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都过多的引导到不该去的领域里,到最后,一窝蜂产生的社会代价也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很具体的教训。过去40年金融市场的发展真的成就很大,很了不起。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越来越发达以后,个人的自由可以实现。他举一些例子,你本来可以200块钱就买一套西服,为什么要借钱买一套一千块钱的西服呢?这不是浪费吗,这不是消费吗?他会说,也许100块钱、200块钱可以买到一套西服,但是,你穿着这个去找工作,或者做销售的时候,别人一看就知道,你生活工作太不成功了,穿一套那么便宜、那么破的西服。婚姻历来跟爱情没有关系,把婚姻跟爱情连在一起是现代人的创造。但,是礼尚往来,下次等你们家也要办酒席,或者盖房子、买房子,你们家也出现一次性大开支这种事情时,我也要给你还这份礼钱,外加一点额外回报。
马腾:为什么? 陈志武:道理可以从两方面讲。原来,传统社会里没有正式法院,没有正式司法帮助你去执行婚姻契约的承诺,所以,就需要靠习俗来解决。
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从前,很多人包括美国人、欧洲人,更不用说中国人、印度人,因为没有金融市场,没有保险产品,也没有借贷产品,没有养老基金,没有政府福利,所以为了解决生老病死的挑战,人们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结婚、成家。1990年的时候,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开始。
马腾:这两天有一家非常大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阿里巴巴它是选择在中国香港上市。通过这种压力增加婚礼承诺的可靠性,这蛮重要。而且,在今后特别是老了以后,回过头看还有那样的一步,不管是浪漫还是其他的感觉,都可以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马腾:对,我周围的很多朋友也经常会说到财务自由这个词,有一天实现财务自由了,就要出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或者和我更爱的人在一起等等的。因为通过家庭养子防老,能让你对未来的生老病死充满安全感,不管发生什么都不用担心了。这样一来,把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企业家、创业家的时间往错误的地方去引导了,这也是一种资本市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马腾:金融好像是一个非常物质的方面。不过,(份子钱)这些做法最终还是会被淘汰掉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既没必要又负担太重。
陈志武:这些发展的问题,要给银保监会更多的提醒,把保险行业规范好、金融行业规范好,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未来的稳定,社会的安全,都是一些基础设施。马腾:你怎么来看互联网巨头公司在金融领域方面的一些作为呢? 陈志武: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他们最近的这些年做了很多的努力。
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用有此类担心了。1990年,陈志武从耶鲁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1999年晋升为金融学教授,并重返耶鲁担任终身教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几年以前,很多人还记得,一个公司只要把名字改为P2P,就可以让股价可以涨停板好多天。人类方方面面的行为、说法等等为什么会是那样子,多了一个在我看来很核心的理解、分析世界的视角。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很多文章里谈到,其实美国社会,尤其在二十世纪经历的变化,实际上很大。它确实不是我们想象的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他选择了一个看起来非常冷门的行业。
陈志武:对,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六十年代的美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不管是男的、女的,加在一起大概有25%成年人是单身生活的。
特别是年轻人,收入不高,但是消费意愿又是一辈子中最强,消费开支的需要也是一生中最多的时候。正因为这一点,传统社会都非常注重婚礼仪式,这些仪式是给婚约附加可靠度的关键方式。
在美国社会和其他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除了劳动收入以外,更有财产性收入,他们用不着只有靠劳动收入这一项来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Q4:很多人说金融知识没办法解决我现实中的困境,比如说我今年到底要不要买房? 陈志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帮助我解决所有的问题。
后来,美国人就说这个人说得太经典了。马腾:学习金融学会不会让你变得非常理性,而少了一些人情的关怀? 陈志武:其实不是这样子,像我研究的婚姻和爱情、家庭、人际关系、礼尚往来,这些都是涉及到很核心的人情世故的人生方方面面,不是纯粹的直面谈钱。即使某个人创造出一个新词,但是如果大家生活中都没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一个人发明的词就不能被接受,更不会被继承、流转开来。这些习俗怎么弄呢?比如说,你把你的和对方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亲戚朋友、同事一千多个都请过来,当然成本代价很大,但好处在于你们两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被请过来了,见证你们两个人对彼此白头到老的承诺,如果有一方今后违约的话,要逃跑的话,他/她的声誉、名声损害会很大。
因为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行为、感受的话,当你做的事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你就更有激情,更能够从这些事情得到的结果中有享受感、成就感,而且给社会的结果也会最好。我以前也讲过,可能很多人说消费金融,你看看又不是投资金融,多不好。
他开始关注中国的金融发展话题,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理解、解释金融? 陈志武在清华和北大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课程内容基本与他之前在美国几所大学所讲授的博士班课程相同——先假定各类金融市场已很发达,唯一要做的是如何为金融资产定价,如何在资本市场上运作,如何利用证券产品把投资和风险配置得更好等等,讲课的重点是推导金融数学模型和市场经济模型。陈志武:中国人讲的婚姻历来就跟男耕女织连在一起,因为男人可以做粗活、有肌肉,女人可以做细活。
陈志武:中国社会过去40年也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如果你有更多的财产,有更多的投资,资产性收入给你带来的财富增长可能比工资劳动收入带来的增长多更多。过去40年地缘政治不很重要,未来40年地缘政治会非常重要。